等待父母补课的孩子

-A A +A
檀香爱心福利中心供稿

前几天,在中心的安排下,接了一个一家四口的家庭治疗案件。义工先前的了解是这个家庭里十二岁的大儿子(当事人)经常对父母恫言自杀,令父母很担心孩子真的会去寻死,所以便带孩子来寻求辅导。

通常在孩子有行为偏差的家庭,中心会鼓励一家人一起到辅导室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家庭在有压力下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让家人对彼此的期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一家人在辅导室内围成一个圆圈坐好后,义工最关心的还是父母怎样劝说个案来到中心接受辅导。妈妈说她是等个案上车了以后才告诉他的。义工随后问个案:如果你在上车之前知道是要来做辅导,那么你还会不会来?个案摇了摇头,一言不发。

义工在接案的经历当中,经常会遇到父母哄骗孩子来做辅导。由于之前没关注孩子来做辅导的意愿,在孩子进入辅导室后的无声抗议或只说不知道,不想说等等的案例可不少。

在做家庭雕塑以后,义工看见个案不愿表达及表现出不耐烦的行为,便决定让个案与弟弟出去外面,留下父母在辅导室继续探讨怎样处理及改善问题。

妈妈透露个案目前不太能和父母沟通,有时还会故意唱反调。原来个案从小是和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外地,只有在学校假期才到本坡与父母同住。一两年前,个案才转校及离开外公外婆与父母同住。

义工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探讨为何之前父母没有和孩子同住,因为当务之急是要怎样去弥补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 的那一部分,即怎样拉近彼此的距离。

在询问的过程当中,义工发现爸爸也不太懂得怎样和儿子建立关系。爸爸表达能力不强的这一点很像妈妈口中不懂得讲出自己需要的个案。 当今社会经济压力大,造成父母与孩子不常见面或互动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父母却不可因此而对子女不关心。除了问孩子吃饱了没,功课还剩几样没做,今天听写考几分之外,其实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在学校学习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善事等。

妈妈曾提及偷看个案的日记来了解个案。义工虽不鼓励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 但可以理解父母不择手段去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背后其实是因为担心和不安,然而这种方式却不会让父母与孩子建立信任与亲密感。

义工鼓励父母与孩子有多一些的互动,如一起运动,做家务等来促进亲子关系。毕竟可以自己亲口去问孩子和亲耳听到或看到孩子的反应,总比从偷看他们的日记、去学校问老师、同学来的准确多了。

义工相信在此案中如果父母可以给于个案一些时间去和他们建立关系,多些对个案表达爱与关怀,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唯有在孩子觉得安全及被信任的情况下才会把心里的话对父母讲。义工也相信有爱的孩子是不会轻言自杀来恫吓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