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菩萨行 巡回弘法要录

-A A +A
主讲: 慧明法师 报道:文才

这是一篇简略报道有关慧明法师在北马巡弘法的内容,以飨读者,共受甘露。《菩提心 菩萨行》的第一场和最后一场弘法已在九十八期和九十九期刊登,因此不在报道有关这两场的弘法内容。

慈悲喜舍 功德菩提

五月二十六日是第二场弘法,讲题为《慈悲喜舍 功德菩提》。法师解说“菩提”的涵义有五:

一、觉醒: 即醒悟。觉醒人生梦幻颠倒。

二、觉知:觉知完美主义等的过患。

三、了解:了解真相,不把假当真,把真当假(包括任何事物)。了解自己或自己生命,潜能和潜力。

四、点亮(自己):点亮心灯。有菩提则无烦恼,有烦恼就无菩提,如光与暗;开悟、智慧亦是如此。

五、穿透:看清。能穿透就不会迷,不被假象骗。穿透自己内在,把自己最好的部份搬出来。穿透能看清自己的缺点(包括深沉内心)。

“菩提”,存在着二而不二的智慧。认清一切事物的两面性,好的一面可能是不好的一方,相反的不好的未必就是不好。这是不二法门 。

超越一切这就是菩提心的重要。所以菩提是自觉、觉醒、了解、点亮(自己)和穿透义。

健康富贵 自在菩提

五月二十七日是第三场弘法,这场弘法重点是说明何谓健康和佛法对健康的观点。

健康是每个人所期望的,但生理有问题也不是绝对不好,病痛会使使我们察觉到那个病痛部位的存在。

法师说,真正的健康、富贵、自在是由心而得,本来就有,并且无尽。

慈悲就是一种尊贵; 尊敬别人,不期盼别人回报就是富有;付出者就是健康,而且最终必得善报。

所以富贵命是从爱心、供养心、真诚心、谦虚心、感恩心和放下我执,不再被人事物左右等而来。相反的,贫贱命就是由爱偷东西、佔人便宜、不舍得行善、妒忌等而得。

富贵人不一定是拥有最多,贪最多的人,而是懂得布施、奉献者。

不动明王 如是菩提

《不动明王 如是菩提》是五月二十八日的弘法,重点在说明心不随波逐流及其意义。

命好的人不一定很有钱;很有钱的人不一定命好。而命的好坏决定于个人的善恶行为和思想。也就是说,人命坏是因造恶;好命者必是人格品质好,任劳任怨,肯奉献及有虚心学习心态。所以命好不好不是看外在,而是从德行来衡量。

“不动明王”,是心不动义。心是动的,如何使之不动?要心不动欲望,就得时时问自己:需要吗?必要吗?重要吗?也就是说做任何决定或任何想时都这样反省与检讨,以便抑制心的妄动。心不乱动,就能免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和麻烦。

而要做到真“不动”,就须了解和把握一切人事物的真实相,即“十如是”。“十如是”是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

如是菩提之“如”,即这样做才对;“是”,是这样做才是 。

十如是为:

一、相 : 意即相状,指外在之形相;

二、性 : 即不变,指内在之本性;

三、体 : 相加性就是体;

四、力 : 体所具有之潜在能力;

五、作: 运用、造作;

六、因 : 主因、主要条件;

七、缘 : 助缘、主因外的其他条件,即间接因素;

八、果 : 因、缘和合所成之结果;

九、报 : 果报。以上之因缘果形成后世之报果。

十、本末究竟等:“本”指开始之相,“末”指最末之报,“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报,皆归趣于同一实相而究竟平等,故说本末究竟等。

因缘转变果报就转变,态度不一样果报就不一样。好命的人是往好方面想;反之往不好方面想。

有些人不接受自己,嫌弃自己,埋怨他人,这就是第一的“如是相”至第五的“如是作”;因为这样导致命不好,这是第六的“如是因”至第十的本未究竟等。善的方面,也是一样,以十如是来把握真相。

过去世的习性会留到今生。菩萨不会乱动,发脾气等;动时欢喜动,并且是善而且了了分明。

佛陀做什么事都会有品质,任何时候都具觉知,心常保宁静、安祥、没烦恼;他的生命是整体的,超越了自我,平等和具有包容心。

开悟的“开”义,是打开;“悟”,是放松后融解进去的情形。“明王”,指的是不受病痛等干扰,能自救自性众生。

要做到不动的另一个方法是,不论顺逆境都“全然接受”,这样就能不动不该有的情绪。

不动明王的不动,是保持安祥、平静、祥和;动时即动慈悲、善良、随喜心、奉献心等善念。

感应道交 庄严菩提

五月二十九日弘法,是讲解感应及如何获得好的感应的讲座。

修持上的感应,有些人有,有的则不然。其实今世所得的,不完全是今世因,有些过去因而今生受,感应当然也不例外。

人不能掌控一切,我们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宇宙中),由整体来掌控,即缘起。因此,自认为伟人,是愚痴者,所有的一切皆离不开因缘所生。

开悟者能看到自我的渺小,将自我融解;而消融后的自我,就会发现存在的一切不佔有,但却无一不是我的,于是活得法喜。

感应,即指因果。好的身心表现,得好的回应;以最好的品质来生存,就会有好结果的回应; 懂得结善缘,就会人际关系好;会欢喜奉献,就得欢喜受,这就是好的感应,反之则得恶的感应。

入不二法 圆满菩提

五月三十日弘法,是教导大家如何超越一切对立,脱离生死,因此说入不二法。

一开始法师先提醒大家,学佛者需有耐心,急不来,急了弄巧反掘。所以居士不要如出家人修 行般的修行,以免家庭、生活、工作出问题,而是在学佛的同时兼顾多方面,不忽略家庭等 。

每个结束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如读书,一阶段后又接另一阶段;纵使博士学位结束了,又是另一种生活开始,生命就如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转变和相续。所以生与死有密切关系,是二而不二。能这样把握,就能入不二法 。

人是宇宙中的一部份,不能主宰自他,反而是外在的整体支配我们。成道就是成为整体,顺缘而话。一个人活得痛苦,是因逆向,不懂顺缘、自然 。

莫以为人事物有独一的,独存的,就如阴阳没有绝对的各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融合、接受一切就会自在,抗拒就会带来痛苦。要了解两极是互有的,不二的,人事物亦是如此 。

人都会自认为有个实有的“我”,但只要把身心的每部分分解,再看哪一方面是我时,就会有所领悟,“我在哪里”。受、想、行、识哪一部分是“我”,我在哪里?故佛说“无我”。

人要活得自在,有几件事须懂得:

一、了悟不二法;

二、全然接受:好坏全接受;若不然就全不接受,这样才能超越无明打开智慧;

三、活在当下:不把心放在过去、未来而是当下,并享受生活的每一部分;

四、如实觉知: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口、意;不压抑、放纵,接受它,觉知它 。

时轮金刚 不死菩提

五月三十一日的弘法,重点在讲解破除烦恼,心灵上与佛菩萨相连接。

人是迷的,迷到不清不楚。人是否清醒,可从“想”而知,即头脑可被自己控制,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要能如此自在,这就算清醒;但如思想中还是有这样的认为“我的”、“我认为”、“我看”、“我想”等念头,仍属未醒,非佛菩萨。

时轮金刚的“时轮”,指的是时间轮子,即是循环(轮回)。时轮可分为三:一、外在时轮(如山河大地),二、内在时轮(身心),三、密续时轮(即法轮)。

轮,有轮转、辗碎义。故“密续时轮”是与佛菩萨连接,并辗碎烦恼,转至不死处(涅槃)。

身心不照顾好,就会破坏内在时轮;不尊敬自己者,就不会懂得尊敬别人。

人要放下自我。“我”使自己迷失。要破除自我,就需静下来问自己,我是谁,什么是我?也可用剖析自我的方法来体证“无我”。如把头、手脚等分开 方式来分析 ,然后看我在哪里。

我们都在轮回里(时轮)。思想、心念常停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活在当下(时轮), 认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好坏、障碍内心都不受干扰,就是“金刚”(不死菩提)。要懂得,骂别人其实就是骂自己;赞美别人就是赞美自己,因此,要以功德来自我庄严。

万德庄严是众生本具足,只是自己有没连接上。能接受一切好坏,就能获得不死菩提。

改变命运 实修菩提

《改变命运 实修菩提》是六月一日的弘法,内容是教我们如何有好的“命”以及怎样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人喜于看缺点,不喜欢注意别人优点,不以佛眼看世间,以凡夫眼处世待人,于是人生没有喜悦并多生烦恼,进一步影响命运。

悟一天,迷一天产生了天堂地狱之别。命要好要有供养心,为别人心并要有礼、义、廉、慈、孝、仁、爱、信等。所以, 想偷鸡摸狗,命就是鸡狗。

“命”好不好,不在外相,而是在内,要从这方面来了悟命运,这是很重要。好命的人,去到哪里都受欢迎,而坏命者,就全然不同。

度量小的人,不会有大福报,这就所谓狗咀长不出象牙,因此无论说话或任何举止都须尽可能符合佛法。

“实修菩提”就是要亲自体验“不二法”。一切万有都有两面性,认清者能接受一切善恶、好坏、美丑。也唯有这样,智慧才能圆满。

能感恩所拥有的一切就表示你有感觉、体验和感动。所有人的一生总会有好坏时候。当外在不能改变时,一定要向内净化,提升个人品质,如此才能转变命运 。

善心者,会亲切与有善的待人。每天早上起身时,要问自己:“我生命有什么可以与人分享?”这样,将会有不同的一天。

有智慧者会为人着想,不伤害他人并懂得尊敬 、感恩自己与别人。

命好者,懂得自己给予自己福报,不等别人施舍。有智者会享受一切,在他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天地万物皆供养我,生命本就好。

法师又说,好命人,不怕磨,人生会因“磨”而变得光亮;同时怀感恩心,感恩一切因缘,一切好坏;而坏命者则相反,常与负面思想和苦恼相伴。

他也强调,智慧非知识,而是懂感恩、接受和掌握不二法者。

意解心开 喜乐菩提

六月二日弘法,主要在说如何打开心门和丰富心灵。

能“自己作主人”,不受外境影响、诱惑、干扰、就不被痛苦等情绪左右。人的苦迫是来自于不能自我作主 。

人往往成为欲望的奴隶,致使不能享受快乐、安祥和喜悦,只有痛苦在伴随。

喜乐有两方面可获得,一、是从感官得来的,如娱乐;二、是由心起的,如布施、禅定、涅盘等而来的乐。

寂静(涅盘)乐,是由佛智而来,此智为不二智。不二智者,没有贪欲、得失、高低、对错 和成败等,而此种乐是由这样的情况下现起。

要接受他人优点同时也得接受缺点,这才能意解心开;懂得心甘情愿接受一切,心就不苦; 全然接受并感恩,心就打开,富有起来。

转识成智 明心菩提

人生是苦的,要怎样才能摆脱,摆脱的法方就是六月三日慧明法师讲的《转识成智 明心菩提》。

人生问题要从内心着手,可是一般人总是往外找,找寻名誉、地位、财富和快乐。

要往内寻,就得了解,如《华严经》说的:“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佛并没离我们很远,见不到是心不见“法”。

转识成智之“转”是从外在转向内在,即是把识转成智。

识有八,即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前六识为了别(各种现象)作用;第七的末那识是执身心为我之识(心理);第八的阿赖耶识是储藏讯息和现起宇宙万有之功用,也称为心 。

转识成智是将第六、七识的分别心转为智慧。而要转识成智就需认识“空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宇宙万有的自性非实有。

证入空性后的智慧绝对灵活,破除一切框框,看清正反两面并接受,此是妙观察智,为转第六意识所得。

夫妻、家庭等之所以不和协是缺菩提(觉)所致,所以才有爱看他人的不是习惯。而要对治这种恶习就需有以妙观察智。以它观察、检讨内心,改善、净化和提升,这就是转识成智。

心转外境就转,好坏都能接受者,喜乐、福报、智慧就会自然涌出 。

十不求行 无碍菩提

《十不求行无碍菩提》为六月四日和五日讲,内容说明修学佛法者应有之心态,于十件事不求不盼。这十件事是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一、念身不求无病(对身体不要有所求,不要太在乎身体健康)。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障道。识病因缘,量能失衡,法身无病,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警觉!

二、处世不求无难(做事不求顺利)。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了难境界,背离不二,难因心迷,体难本妄,以患难为知友!

三、究心不求无障(修心不求没有障碍)。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障因性迷,了悟中道,即障自寂,障不为碍,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修道不期盼无魔障)。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知魔即磨,接受磨练,切磋琢磨,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做事不求容易)。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狂妄致败。动机发心,影响深远,因缘果报,福祸自召,以正见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与人交往不为利益)。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身心煎熬。尊敬生命,将心比心,唯思益人,心真情纯,以无欠为自在!

七、于人不求顺适(做人不求顺适己心)。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醉傲,必野火烧焚。顺逆唯心,外逆内觉,逆增上缘,感恩接受,以逆境为圆满!

八、施德不求望报(所施予人的恩惠,不期盼回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不净,必颠倒烦恼。大道大德,上德不德,感恩报恩,功德本具,以万德为庄严!

九、见利不求沾分(见到有利益的事,不期望自己能获得)。利沾分,则痴心必动,必恶利毁己。遵循需要,利多利他,明了利害,真实利益,以供养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不介意个人吃亏)。抑申明,则人我敌对;多抱怨,必毒害生命。心宽量大,定慧金刚,对外慈悲,对内静空,以受抑为良药!

能实行十不求行,在修道上则能无碍,并证菩提 。

慈悲喜舍 功德菩提

《菩提心,菩萨行》巡回弘法的最后第二场是6月9日,地点在檀香寺五楼多元化礼堂,讲题为《慈悲喜舍 功德菩提》,出席者四百人。

这塲的弘法主要以“功德”为内容,从功德中理解修行的趣向。首先法师解说“慈悲”二字的涵义。慈,是给予他人快乐的意思;悲,是拔除别人痛苦。

人类往往只求欲乐,其实世间欲乐有如毒品般的乐那么短暂,过后苦又跟随而来;唯有懂得接受一切苦乐,才能消洒自在。人只要乐不要苦,苦不就因此没有,所以接受乐抗拒苦,就如人的半身中风般那么不完美。

接着法师依《六祖檀经》讲解功德义。

功德与福德不一样,福德是有所求的,是从布施、行善等而来;而功德则非求来,它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福德,是生灭法,不永久,故不应执着;功德,即法身,为究竟永恆。有关于功德的解说,还有:彻见自心之佛性是“功”,平等是“德”;心念时时不执一切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卑是功,对人以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离相是德;心不离佛性是功,能应用无染是德;心念不起我慢等是功,心的单纯是德;修心是功,修身是德。

若要谈功德,就是依以上的实践,这才有所谓的“功德”。

最后法师劝勉大家,慈、悲、喜、舍是很棒的法,大家懂后要实践,莫成为纸上谈兵,说食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