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与佛教修持

-A A +A
主讲: 广济法师 整理:梅蕊 / 校稿:文才

这是广济法师四月间,在马来西亚随巡回弘法团所作演讲的纲要,因弘法内容丰富,并于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针对意义,故将弘法内容整理之,以飨读者。

法师是中国四川乐山仁寿县人;八九年在成都文殊院落发;九一年至九三年,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之养正院和预科班学习;九三到九七年,修完厦门大学中文系四年课程;九九年至零三年,就读于苏州西园寺佛学院研究所;目前就读泰国国际佛教大学硕士班。

法师的弘法内容,是以“现代社会的特点与实质”,“华人社会中几种常见的文化资源”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三点,来剖析现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及阐明佛教的价值。

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与实质

一、 多元又一元的社会 —— 全球化的两面性

全球化为近年的时髦话题,标志西方文明对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发展中国家也顺应此潮流学习西方的科学,实行自由经济,极力消除贫困,摆脱落后面貌。整个世界逐渐变得相似起来,如中国的上海和美国的纽约,其景象看起来就毫无二致。但是,尽管如此,各国人民的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并未因此完全变色,很多国家,如中东的穆斯林、东亚的中国即拒绝政治上宗教上的西方化。从中可以看出,全球化具有两面性,即一元化的经济可能与多元的政治和宗教习俗相并存,全球化因此不是绝对的西方化。

二、 追求自由现实又复失落的心灵 —— (知识与技术)理性的时代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日益扩大和深入,从而获得了对人类生存客观环境越来越多的自由。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社会物质生产也由此而得到极大的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舒适;同时,因为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破坏了地球生态与环境。不但如此,它的精密、高速、自动和强制地把人们的生活变得紧张、机械和单调乏味,人也因此成了机器的奴隶。物质生活是越来越富裕、舒适,然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却十分贫乏和空虚。

三、 商品化和物化的人 —— 空心与版本

科技的发达,富裕的物质生活,为自由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就在利益的关系下,把自我扩张到一个不恰当的地步,一味追求欲望的最大满足。泛滥的自我欲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隔离和对立。这种信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没有为人类贡献的精神,就如一个没有灵魂的尸体。

关于这方面,应从人商品化和物化去理解——科技的发达,导致人们追求无限的物质利益,而人也就在这种生产关系中成为用数字和钱计量的商品。作为商品化和物化的人,当然可以出卖自己而获得金钱,也可以用钱去购买他人的劳动力。在出卖和购买的关系中,人性尊严和慈悲精神在此泯灭,个体的道德与精神的自觉能力,也消失了。因此,现代社会社会关系,惟有商品和物化的东西是有意义的,独然没有意义的人,所谓人,不过是空了心的,如商品一样不断重复的版本而已。

华人社会中几种常见的文化资源

一、 儒道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众多不同的学派和文化的矛盾冲突、相互吸收和融合及改造,于是逐渐成了儒家为中国文化的主体。

诸多学派中,儒、道二家思想最为丰富,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性。也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即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虽两者思想有别,目标却是一样 ── 培养完美人格。

二、西方人文主义及其基督教

大致上说,西方文化是包含了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基督教成了西方文化的根基。而后在十九世纪开始,因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东方的落后、腐败,西方文化就成了一个模范,渐渐的被吸收而进入了东方人的生活。

要认识到西方人文主义及其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西方人文主义的积极面是人道和人权思想,消极面是极端的世俗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督教的积极面是现实的利世意识,消极面是极端的排斥其他宗教。

佛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

在充满了烦恼,痛苦,无奈,迷惘的社会,佛教能给予怎样的帮助?

一、走出欲望的枷锁和外境的迷念

佛教认为,造成人类精神痛苦的主要有三种,即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所以佛教要人们“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炼,去除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

二、正确认知“自我”是意义的开始和归属:

所谓:“解铃尚需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医”。由自我所造之病,当由自己去除。所以首要先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佛教教人“依自不依他”、“自性自度”,就是教人们用自我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而要做到这点,就需有无常无我的“正见”。

无常是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宇宙万有无一能免这个法则,因此应珍惜每个当下。无我,是说明我们身心不实有,非恒常,为众缘所生。无我的智慧 ,能破除焦虑与恐惧等心理。

人的欲念,一旦蒙昧了本性导致无明不断发生,无节制地自我放纵和盲目地追求。当对物质的贪求变成“比较性的需要” , 即别人有,我亦要有,而又当拥有的一旦受到侵犯、伤害、挑战时,内心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为此,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平等心去认清众生及万法,才能泯灭分别心,破除执着而得解脱。

涅槃是人最高的自由和尊严。只要真正理解和做到“无我”,离涅槃境界的日子也就不远。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百万富翁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有“无我”的人才是世界上拥有得最多。

不要说,我们因为施舍而变得一无所有。其实,正因为一无所有,而变得一切都有。让我们不断铲除心中的“小我”和执着,让“无我”的境界早日来到我们的心中!

小结

一、放下(我法)执着 —— 从当下开始;二、没有烦恼的清净心 —— 是我们的归依处;三、 平等 —— 是宇宙人生的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