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次第讲记(四)【04年精进佛七开示】 - 死亡与三恶道

-A A +A

 

唯悟法师讲述
黄韩竣 整理

在第一天晚上,即从星期天与昨天算起,我们开始以《菩提道次第论》为架构,向大家介绍「念佛法门」。其道前的准备,可分为:下士、中士、上士。若以一栋大楼作比喻:下士道如同地基(先打桩,再造地基) ;中士道好像大楼的柱子和底楼的建设;上士道好比最高层的大殿和屋顶。从宗喀巴大师的一首偈云:「暇满身如摩尼宝,多生累劫难遭遇;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于修学。」

我们第一晚,介绍了「暇满人生」,昨天也谈了「依止善知识」的重要课题。「暇满身如摩尼宝」,摩尼宝又称摩尼珠(印度话cinta mani,即如意珠) ,好比「阿拉丁神灯」,想求什么,就能得什么,但这也只限于求取世间的东西而已,它却不能使我们不老、不病、不死!只有这暇满人生,才能让我们修正法,而最终可以让我们成就无上的佛道!

今天,我们继续要了解,这暇满人生非常难得,但是,它是无常的。记得我们小时候较顽皮,被老一辈的人责备说:「不知死!」 其实,我们很小的时候,也因为不知死,所以也不怕死!等到我们知死的时候,我们才怕死!一般民间的信仰,把死形容得好恐怖,死了以后要到阴间去,因为我们舍不得,所以怕死,也不甘愿死!但是,不管我们怕死,或不甘愿死,当最后一口气不来时,我们还是要去面对无常!我们现在来讲:「念死或无常。」

这里分作两个大部分: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一、此世不能久住而念死
这是要让我们真正体悟生命是无常的,最终必定要面对死亡。此又分三部分:(甲) 不念死之过患,(乙) 念死之利益,(丙) 正念死之理。

(甲) 不念死之过患,即可分六小节:
i、   不念正法过患;
ii、  虽念不修过患;
iii、  随修不净过患;
iv、  修不殷重过患;
v、   自谋不善过患;
vi、  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

i、 不念正法过患:这是说明,如果我们心里不念及死亡,就只会考虑现世的种种需要,每天为衣、食等忙碌,妨碍我们修习佛法。反之,若我们能够认真地念死,便会一心一意的为后世作准备。

ii、 虽念不修过患:如果我们不念死,心里老是执于不死,而一直推延修法的时间,认为明天、后天再修也不迟。尤其是年轻人,也许他会认为:「我来日方长,这么年青,等我再老一些再学佛吧!」 我们有句话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在清明节时,我们不妨去看看,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老了才死的!

iii、 随修不净过患:虽然我们都在修法,但修的都不是清净的法,因为我们不能克服现世的虚荣,这也是个很大的致命伤。我们很多人的虚荣心是非常的重,一旦有了此心,我们所修的法,就不清净了。

iv、 修不殷重过患:如果我们不念死,修法就不会努力,修持也就难免中断。每当我们修善行的时候,总是很容易感到疲倦,也生不起大精进,这就是不念「死」或「无常」所导致的过失。

v、 自谋不善过患:如果我们不念死、无常,便会贪着于现世。因为我们在追求现世的利益,甚至也将对饶益者(我们要去给予帮助的人)或损害者,生起贪、嗔、痴,三种的烦恼。

vi、 临终时将追悔而死过患:我们很多人都不愿意死,因为我们总觉得有很多事情还没办完;或者是我们听过了佛法,知道得此暇满身,可以修行,可是日复一日,却老是等待明天才要修,若一口气不来时,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后悔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念死、无常,一切所修之法,却只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因为我们所修之法与现世的希求相互参杂,所以修不成任何正法。也因为我们未曾好好修持,临命终时将会生起极难忍受的懊悔之心。在那个时候,为时已晚,我们只有自食其果!我们一生都是活在醉生梦死之中,如果我们连止恶行善都没有办法做到,那很可能就要堕三恶道,受极大的痛苦。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就是从反面来看,念死、无常将会得到的利益。
(乙)念死之利益,亦可分作六小节:
i、  利大利益
ii、 力大利益
iii、 最初重要利益
iv、 中间重要利益
v、  最后重要利益
vi、 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

i、 利大利益:《大涅槃经》中说:「一切足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与死想是为第一。」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到森林里去,会发现到野兽的脚印当中,大象的足迹最大;那么在我们的一切想中,「死想」和「无常观」是为第一,所以它的利益是非常之大。

ii、 力大利益: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念死、无常,那将对摧毁贪欲、嗔恚等,很大的力量。

iii、 最初重要的利益:「念死」是最初令我们开始修法的主因。当我们开始「知死」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寻一个宗教信仰,如果我们有善根,那就会接触到佛法,便会开始修法!其实,有很多人在他的人生过程之中,往往当他失去身边最亲的人或是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的时候,也许就是他第一次真正体会「无常」。之前,他可能对宗教信仰没什么兴趣,但到了那个时候,感受又不同了。因此,「念死」是最初令我们开始修法的主因。

iv、 中间重要的利益:如果我们已开始修法,「念死」是中间鞭策我们精进修法的助缘。人很容易懈怠,象一股很强的地心吸力拖延我们的修行道路。有了修法主因和助缘,就会带来最后的道果。

v、 最后重要的利益:「念死」使我们最后修法达到究竟,道果圆满而成佛道。可见,念死多么重要,它包括了:因、缘、果!

vi、 临终时欢喜而死利益:因为我们修了清净的正法,临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心,就像游子将回返家园的心情。好像有人为了生活来到槟城工作,一有机会回家,心里就感觉特别高兴。我们先从「不知死,故不怕死」,进一步到「知死,怕死但又不甘愿死 」,到最后「知死,亦不怕死!」死,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我们已是「视死如归」了!讲到视死如归,现在讲个由我的法恩师伯圆上人所告诉我们的一个真人真事的故事:

福州鼓山涌泉寺设有禅堂和念佛堂,喜欢打坐的就在禅堂,而喜欢念佛的就在念佛堂里用功。在念佛堂里有一个慧来法师,他是「半路出家」,本来有了家庭,还有一个孩子。后来两夫妇想要出家,他们就把自己的孩子交待亲戚照顾,太太去女众道场出家,而他则到涌泉寺落发修行。他出家以后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不再说第二句话。你问他什么,他就回答你‘阿弥陀佛’。有一天,有一个人来告诉他,他的儿子病得很重;他听了之后,也是一句‘阿弥陀佛’ 。那个来通报的人认为他是冷血动物,知道自己的孩子生病了,也没想到要去看孩子一眼。过了几个月之后,又有人来通报他,他的儿子去世了,他也合掌,说声‘阿弥陀佛’。一般的人很难接受,觉得他真的很无情。他去涌泉寺出家那么久,从来没有下过山。有一天,他披了衣去跟当家师告假。当家师盛慧老和尚是个有修行的人,看他来告假,就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要去那里?」他回答说:「要回家。」当家师奇怪的说:「你有没有搞错,你已经出家了,太太也出家了,而且儿子死的时候你也没去看他,现在还回什么家呢?」 慧来法师於是跟当家师说:「不, 不…...我要回阿弥陀佛的家了。」当家师看他人还很健壮,听他说要回阿弥陀佛的家,心里也觉得不相信,但是知道他是老实念佛的人,也就不再过问。当家师便拿了一张禅椅给他坐。他一坐上禅椅,脚一盘,两目一垂,就安然地回阿弥陀佛的家了。

慧来法师已经修到视死如归的境界,活得自在,也死得自在,这是我们学习佛法所应该持有的态度。然而一般凡夫就很糟糕了,生死不能自主,而且都很怕‘死’,以为不谈‘死’就不会死了。学佛就是针对个人的生死,佛教讲生死讲得很透彻,如果我们懂得生死,我们就可以「视死如归」。这个故事是盛慧老和尚当了方丈以后告诉伯圆上人的。伯圆上人是在禅堂里面,而这位慧来大师是在念佛堂用功念佛的。如果他没有这种“临命终时自知时至”的修为,很多人对他以前的态度,都会以为他不近人情呢!

(丙) 正念死之理:以下我们将谈修习死亡九种因相。

修习死亡九种因相中,有三根本:
一、 惟死决定
二、 思惟死期无定
三、 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每一项死亡因相的根本各有三种,共为九种。
一、 思惟死决定: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最终要面对死亡,这是无可避免的。过去的皇帝,为了取得长生不老的药,而找遍天下,到后来一无所有。因此,我们要思惟死是决定和必然的。以下分成三个原因来说:

(i) 死主决定当至,无缘能令退却:这个死主的意思,是指一般人所讲的阎王,他不会把你漏掉,所以没有任何人是例外的。释迦牟尼佛陀,在他还未入灭以前,最后的教诲即是:「一切有为法皆无常,此乃如来最后之语!」

(ii) 寿数无可增添,不断减损:我们的寿命每过一天就少一天。在回向偈里,都是在提醒我们「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但念无常」。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们以为增加一岁,其实是寿命减少一年。如果说我们的寿命是80岁,每过一天我们就靠近80岁一天,很快就接近死亡。

(iii) 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我们的寿命是很短的。中国人有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纵然我们活到一百岁,但是对於无始的时间来说,一百年是算很短的。假定我们可以活到一百岁,当中每天睡去三分之一,剩下时间有多少呢?睡眠已经花掉三分之一的时间了,再扣掉吃饭和工作的时间等,真正让我们修行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忙,甚至很多时候,都不晓得自己在忙些什么!只要最后的一口气不来,就于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去。所以如果能够慎重的「思惟死决定」,我们就应下定决心,勤修佛法!

二、 思惟死期无定: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一定会面对死亡,但什么时候,我们却不知道。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死期,那对很多年青人,就好办了,因为他可以等到死期将至时,才精进修行,现在还可以往物质上求享受。问题是我们不知何时死亡即将临头!思惟死期无定的三种原因:

(iv) 南瞻部洲人,别于浊世,死期无定:依据佛教的宇宙观来说,所谓南瞻部洲人指的是我们地球,这里人的死期不定,岁数无法确定,尤其在这个浊世时代更是难测。

(v) 死缘极多,活缘微少,故死期无定:很多东西无时无刻地在威胁着我们的肉身,万一四大不调,我们就病倒了,有时命也丢了。比如,食物是给我们滋养身体的,但是一旦吃得不对,我们可能就这样丧命了。原本飞机可以载送我们,但发生一场空难,那生命也因而结束了。人啊,什么时候死,不由得我们决定!

(vi) 身极脆弱,故死期无定:我们的生命比喻作水泡一样,连一根小小的刺,就可以要我们的命,所以可见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
我们了解后并加以思惟死期无定,马上就要下定决心,即刻开始修习佛法,因为我们不晓得明天先到,还是下一世先到。

三、 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我们每个人最后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除了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用处。如果我们在生的时候有修行,佛法就会对我们产生效用。如果我们是念佛,修净土法门,而具足了信愿行三资粮,临终时,自己的愿力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应,心不起颠倒,我们就可以往生。我们是以佛的愿力往生,而不是受业力的牵引。所以说「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这也有其三个原因:

(vii) 财物无益:「国王须舍河山去,乞丐须舍棍杖去。」 纵然我们富贵得如大梵天王,或者是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死的时候,我们连一件财物都不能带走。这时,国王与乞丐全然没有分别。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忙着赚取更多的钱财,纵然我们成了百万富翁,当两脚一伸时,它帮得了我们吗?对不起,再多钱也帮不了!

(viii) 亲友无益:死的时候,再多的亲朋好友围绕在我们的旁边也帮不了我们。咽下一口气后,我们带不走他们任何一个。以前,一般中国人的理念,希望能够子孙满堂,交际广阔,一生中也为这而忙。然后,为人父母的,为了孩子,也许要他来参与念佛,他会说:「我的儿子要考试了,我要陪他考,没时间!」 一旦无常来临,我们的亲友眷属,能够帮助我们吗?对不起,也是帮不上忙呀!

(ix) 身亦无益;当我们死的时候,就算一切的山都变成黄金,一切的人都变成我们的朋友,对我们而言也是没有用处。我们一生可能为这个身体忙得很厉害,非常讲究吃得营养,也花了很多钱,吃保健品。有些人生前却很会化妆,也花了很多钱在这方面。无论如何,当两脚一伸时,对我们又有何帮助呢?对不起,也没有帮助!

佛教里有一则故事,一个富翁有四个太太,在他临终时,他要求四个太太答应他一起去。第四个小老婆很快就表示不愿意跟他去,等富翁死后,他还要改嫁。第三个太太无奈地说,既然是夫妻一场,只好替他守寡一生。第二个太太则难舍难分的说,她愿意送这位富翁到山头。而他的大太太,一口就答应:「我们是夫妻,所以我愿意跟你去!」这是一个譬喻,第四个太太代表的是财物,当我们死的时候,所有的财物都是别人的。第三个太太代表我们的名誉,如果我们是大好人或是大坏人,死之后,下一代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我们是如何的好或如何的坏。但是再过几代之后,人们就不再认识我们了。第二个太太是身前的亲戚朋友,我们死后奔丧时,他们只能送我们到山头。第一个太太就是我们所造的业,佛教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思惟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从这个时刻起,就要下很大的决心,誓修清净正法,这极为重要!若修的不是清净正法,那我们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因此,我们要懂得不念无常的过患,并且要懂得念无常的利益,以及怎样去面对无常。有如之前所说,面对无常有分成三个要点。第一,人必定要面对死;第二,我们无法预知死期;最后,我们一口气不来时,生前所有的东西都对我们没有益处,唯有我们所修佛法。一个人修得很好,他就可以投身善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生前造恶多端,那么这个业力就很可怕了,它将带我们去投身恶趣,到畜生、地狱、饿鬼道去。
以上是谈及如何为死做好准备,现在,我们要继续探讨死了以后又是怎么一回事!

二、思惟后世二趣苦乐如何
首先,我们应当思惟善趣皆有苦乐。这是说,如果我们投身到善趣,出生为人、天或阿修罗,他们也有他们的苦楚。这一部分,我们会在后天详细说明。

今天晚上,我们开示的第二部分将探讨三恶道之苦。在这之前,我们要再次强调一个重要的理念:死是必然的,而且死是无定期的;死了以后我们的心识是相续不断的,所以一定会再次的受生。那么一般凡夫受生之处,行善者就生善趣,造恶者就堕恶趣。除非我们在提升修习出世法,了脱六道轮回,不必投身善趣或是恶趣。

念佛的人可依信愿行往生净土。如我们不能往生净土就如同一般人,我们的业就会决定我们的后世。如果我们的善业和不善业,交互混杂,两者之中,哪个力大,那个就先成熟。换句话说,若是善的业力大,我们将投身于善趣;如果是恶的业力大,就会投身于恶趣。如果两者的力量相等,我们最习惯做的那个便会先成熟。那么如果连这也相等,就要看那个先做,就那一个先成熟。

我们可以探讨以下三点来思惟恶趣之苦:
(1) 思地狱苦;
(2) 思饿鬼苦;
(3) 思畜生苦。

所谓三恶趣是:地狱、饿鬼和畜生。在三恶道中,最苦的是地狱道的众生,再来是饿鬼道的众生。相比之下,畜生道虽然是苦,但是比起饿鬼道和地狱道的众生,还是好很多。因为很多人都看不到地狱,也见不到饿鬼道的众生,所以我们只好举畜生道的苦为例,这样大家也较容易体会。

畜生道之苦,亦可分作两个部分:(甲) 思惟畜生总苦,(乙) 思惟畜生别苦。

(甲) 思惟畜生总苦,又分作:
i、   思互相吞啖苦;
ii、  思愚痴苦;
iii、 思寒热苦;
iv、  思饥渴苦;
v、   思役使苦。

(乙) 思惟畜生别苦,又分作:
i、 思水中畜生苦;
ii、思陆上畜生苦。

i、思互相吞啖苦:三恶趣中,受苦最轻的是畜生道的众生。但是,如果我们受生到畜生道去,就要承受中间相互吞食的痛苦。一般的情形,我们说‘大鱼吃小鱼’ ,大的动物吞食小的动物;尽管如此,也有小的吃大的例子。比如在森林里,大象最大,可是却偏偏最怕小老鼠。老鼠在大象身上,咬它、吃它的肉,它也没办法!所以这叫作「小吃大」。

ii、思愚痴苦:畜生的愚痴,别的不说,连要被送到屠宰场,还是喂养场去,它自己都不懂得分别!这是我本身有这样的经验,亲眼目睹的。以前,我在纽西兰念书的时候,因为我是念工程系的,所以在假期期间,我们得去实习。有一次,我被派到一家屠宰场装配大冰房,约有八、九天。那里羊儿真的很愚痴,当人们要杀它的时候,它亦不知道自己将要被杀了。一只狗在后面赶着它来,它却蹦蹦跳跳,很冤枉的走进屠宰处,等着被杀。

iii、思寒热苦:在一些有冬天和夏天较明显的国家,夏天会被热死,那么冬天就会被冻死。最近,我们北马地区发生水灾,就有一些小猪被淹死了。

iv、思饥渴苦:畜生道的众生,每时每刻都在「找吃」(觅食) 。如果一天找不到吃,就会饿死,或者口渴的时候,找不到水喝,这样就死了,真可怜啊!

v、死役使苦:我们人类最厉害,使用动物来替我们工作。在农业的社会里,人们使用牛来帮忙耕田,也成了交通工具。同时,母牛还有牛奶,今天的孩子多半是喝牛奶长大的。但是,牛老了的时候,不能再帮人们做事了,人们就把它给杀了,还不放过它,并吃了它的肉。再有一个更可怜的例子,就是驴子,即使它的身体长满了鞍疮,但还是要被逼背上货物。临死前,被主人随地扔掉,在还未断气,眼睛就已经被乌鸦啄掉等等。替人工作了这么多年,但它的死状是多么的凄凉。这个就是为人们工作的动物,所要受的苦。

思惟后世不堕恶趣
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以上是畜生道众生所受的苦楚,那么我们就应当思惟后世不堕恶趣。畜生道的众生已经是够苦了,那更何况是饿鬼、地狱道的众生,他们所受的苦只能形容「你苦没我苦」(福建语) 。以现世的人身,我们至少要寻求后世不堕恶趣。但这要依据方法,如果不努力,一旦堕入了恶趣,那个时候我们后悔莫及了。因此,应当思惟后世不堕恶趣。

其实我们与三恶趣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就在一口气断与未断之间。当一口气不来时,就是下一世了。所以,我们说,不知是明天先到,还是下一世先到!今天晚上,我们到床上睡觉,当你醒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明天了,是下一世的到来了!有一天我们会像做梦醒来似的,或是生在地狱中,身体与火没有差别(如果造诸恶业,堕入火烧地狱,我们的身体跟火并没有什么差别) ;或是生于饿鬼中,连一粒米,一滴水都找不到;或是生在畜生中,顶上戴角,身上披毛。这些事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不要认为,这与我没有什么关系。除非是我们的修行功夫很好,至少「下士道」修得很好,才有那种把握,要不然,买了最贵的保单,也保不了我们,希望大家深深体会,应当警惕!
我们要从「不知死,不怕死」,进一步到「知死,怕死」,到最后还要能够念佛,念至「知死,不怕死」。「视死如归」,有什么可怕!所以要预知时至,就要回到阿弥陀佛的家园去;因为阿弥陀佛的家园,比现在的家好很多。

在刚才的晚课课诵里和待会儿的大回向,我们会念诵「普贤警众偈」,即「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首偈我们每天都在念。佛七之后,当我们回到家里,每天都可以拿出来念一念,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