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月屋
萧悦宁

(寄自韓國)

图片说明:
元宵這一天,韓國人在滿月下用枯枝乾草搭起“月屋”(dal-jib),點火燃燒,祈求納百福、消厄運。

如果有人問我中韓兩國的春節除了日子相同之外還有甚麽共同點,那我可能會以一個“福”(bok)字來概括。一如中國人在過春節時喜歡倒貼“福”字,韓國人也樂於在過年時用“福”來祝賀他人,要不然今天最常見的賀歲吉祥話也不會是“新春多納福”(sae-hae bok manhi badeu-seyo)了。

韓人顯然是個很重視“福”的民族。形容一個人很有福氣,叫“多福”(bogi manta);看見別人行善,總要誇一句“您會有福報的”(bok badeu-sil geoyeyo);兒孫福叫“子息福”(jasik bok),口福叫“meogeul bok”,豔福叫“女福”(yeobok)等,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對很多人來説,“福”若不是伴隨著先天的命運而來,那就得靠後天的祈禱纔能獲得。因此,即使心裏明白行善積德必有福報的道理,很多人還是把“福”當作一種可以“乞求”回來的東西。子女參加高考,媽媽們就會帶著孩子的准考證到寺院去拜佛、到教會去禱告,今年考不上的話明年再來繼續祈禱。我認識的一些思想比較進步的韓國佛友就常以“祈福信仰”(gibok sin-ang)來形容這種形式的佛教,言語中還略帶輕蔑之意。非政府組織JTS的創辦人、著名社會運動家法輪法師(Beomnyun Seunim)說得好:“一邊佈施、獻金,一邊祈求佛祖、上帝‘多多關照’,像這樣跟信仰的對象進行‘交易’的做法在世俗社會裏無異於行賄,但宗教界卻對這種賄賂心理視若無睹,反而說那麽做會得到‘加被’與‘恩寵’。”

祈福之擧出於一種趨吉避兇的心理,本為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甚麽纔是“福”、光靠乞求是否就能享“福”,我們很多時候都懶得去思考。春節前在Facebook看到六旬老父上傳的一篇禪修營心得報告,裏面提及遇到好人好事只是因爲我們“lucky”(幸運),而不是什麽“福報”。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老爸受他師父影響,不講福報是因爲擔心這麽做會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忽略了其他的善緣而忘了感恩。這話也沒錯,但一般人與其說是“自以爲福報很大”,還不如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正因爲不覺得自己是個有福之人,所以纔會不斷地向外祈求(=乞求);因爲不知道自己正在享受福報,所以不懂得珍惜眼前所享有的一切。

祈求上天賜福之前,其實自己就可以先“造福”,用語言和行動去利益他人。從這個龍年開始,我們不妨暫且放下那顆急於祈福的焦躁之心,嘗試從自己積福開始,進而造福社會,那“春滿乾坤福滿門”才不會淪爲一句可有可無的賀年吉祥話。

(2012年2月9日•農曆壬辰年正月十八日)

转载自 2012年2月14日《中國報•青春Blo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