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佛教大学【佛学研讨会】

-A A +A
IMG_1751.JPG
慧玲

为配合国际佛教大学于8月2日举办的第二届毕业典礼,国际佛教大学于2009年8月1日(星期六),从上午8.45至下午4.45假檀香寺五楼多元化礼堂举办第三届国际佛教大学,此活动也获得檀香基金会和香港东莲苑赞助。

【佛学研讨会】一共分成两种语言,以中文作为媒介语的讲座在五楼多元化礼堂进行;以英文作为媒介语的讲座则在底楼多元化礼堂同步进行。此次的佛学研讨会很荣幸邀请7位国际佛教研究权威讲师为大众分享佛学知识,当中包括,中文讲座:魏查理教授主讲、法光法师主讲——对佛教圣典层次化的一些评论 >、朱雪芳博士主讲《爱莲说》:佛理与义理的融合、法庆博士主讲。英文讲座:Ven.Prof.Dhammajoti(法光法师)主讲:"The Question of the oldest teaching of the Buddha:some remarks of thecriteria for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Prof.Emerituis Y.Karunadasa主讲:"Birth of Buddhism as a critical response to spiritualist and materialist views"、Prof.Toshiichi Endo主讲:"Value of Pali Commentaries for the study of Buddihism"、Prof.Kapila Abhayawansa主讲:"The Importance of kamma in Buddhist Ethics"、Prof.Charles Willemen(魏查理教授)主讲: "What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Buddhism? "。

此次研讨会有幸邀请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为【佛学研讨会】主持开幕。这次研讨会的出席嘉宾包括国际佛教大学讲师:Dr Krishna Ghosh Santina,Mrs Endo,Mrs Karundasa,Mrs Kim,Ven. Dr Dhammanandi。

第三届国际佛教大学【佛学研讨会】共有265名参加者。其中157名参加以中文作为媒介语的研讨会,其余108名则报名参加以英语为媒介语的研讨会。参加者当中不乏出家人,其中包括南传与北传的法师。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佛教大学的学生甚至从泰南北下参与这次的研讨会。此外,许多参与者也通过佛教团体集体报名参加。这些团体包括:妙香林、宏船佛学院、北海佛教会和吉中佛教会。

第一场中文讲座于早上9.10准时开始。由魏查理教授主讲:,主持人是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那么佛教又是通过什么管道传入中国呢?有多少朋友清楚了解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中国为之大,佛教从那一个地区传入中国呢?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儒学与道教,然而中国人民何以接受佛教呢?这些都是魏查理教授在讲座上与大家分享的课题。

魏查理教授在讲座会上除了以文字讲解汉传佛学始源外,也以地图清楚指出让观众一目了然。魏教授指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一世纪,但是佛教经典译本却在公元二世纪中才出现。佛教最初与道教产生了联系,但却没有被衍变成道教的一个种类。汉代之后(23A.D.-220A.D.)中国是一个版图延伸至中亚的庞大帝国,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特别国际化的时期。

汉代之后的北方佛教受到侵略中国民族—胡人的广泛尊敬;在南方,中国的上流社会、士人和豪门贵族也逐渐接受了佛教。佛教在中国北方和南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但随着隋(589-618)唐(618-907)统一时,佛教发展空前的繁荣,同时佛教也成为了韩国和日本的重要宗教。

地理位置于中央的中国,佛教可以通过四面八方的道路传入中国。但是,主要传入路线分成三个方向,最重要的一条道路是从中亚到洛阳最终到达长安。大夏佛教就是通过这条路传播。这也是阿毗达摩、阿弥陀佛的净土和毗奈耶传到中国之路。

第二条重要的路就是海上之路。这条路从印度东南通向中国东南,这一航的终点是中国的南部沿海该地区,对于大众部、大乘佛教和观音菩萨很重要。在南海民众以捕鱼为生,时常在海上与大自然搏斗,在心灵上需要寻找宗教的籍慰。而当时在南海已经出现了妈祖信仰。而妈祖形象与观音菩萨形象相似,很多民众都会误会妈祖与观音菩萨就是一体。而魏教授更作此比喻 “观音菩萨在中国南方结识了妈祖”。

第三条路是从印度东北到中国的四川。早期蜀汉时期(221-263)佛教就已经传播到四川。从四川,佛教又沿着长江向东传播,直到南京。而魏教授也指出,四川的这个佛教类别也有可能是从Assam穿越缅甸北来,因此这一条传播途径还有待继续研究。

第二场讲座,主讲人是法光法师,讲题为:佛教的“古”与“新”—对佛教圣典文化的一些评论;主持人是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

法光法师在讲座上提到,不管传统所说如何,历史的事实是:佛教三藏之集成,是从佛灭后不久的所谓第一次结集开始逐渐完成。这意味着佛教盛典里的资料,应有“古”与“新”的区别。法光法师也表示,传统代表一个事实,同时也是核心的真实性,我们应该尊敬传统。

自十九世纪,有关佛陀的原本教义——所谓的“原本福音”——成为佛教界的一大争议。一些近代学者,聪明的逃避了这个争议,而致力於盛典次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种种作为区别盛典之“古”、“新”的准绳。

然而,法光法师对于这些准绳所得来的结论是,这些准绳不仅严重歪曲了最早期佛教教义的历史事实,实际上把佛陀正觉等流的甚深佛法,简化为仅是一些纯朴的道德观。这实在是令人深感遗憾。

第三场讲座在午餐后,中午1.30准时开始。第三场讲座由朱雪芳博士主讲:《爱莲说》:佛理与义理的融合;主持人是法庆博士。

《爱莲说》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周敦颐的作品,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与品质的描绘,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而佛教经典中常以莲花比喻为,清静和吉祥的标志。佛教与世人对莲花的诠释都是一样的,莲花在大众心中都是出淤泥而不染。

朱博士也把莲花四义告诉在座观众,其一,在淤泥而不染,如法界真如在世界而不为世污;其二,良性开放,如真如良性开悟,众生惹证,则自性开放;其三,为群蜂所采,如真如为圣众所用;其四,有香、 净、柔软、可爱四性,如常、乐、我、净四德。莲花常被文人比喻为君子的象征,朱博士同时也引用了《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文句,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

华严宗《华严探玄记》把人性比作莲花,认为莲花的特性是“在泥不染”,人性也应像莲花一样,“在世而不为世法所污”。这正如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道同出一辙。

当天最后一场中文讲座由法庆博士主讲佛教对死亡的解释;主持人是朱雪芳博士。法庆博士表示,死亡的现象是一个迷,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现在人们正在试着用各种方式去了解它,如催眠、体外经历(Out-of-Body Experince)、垂死经历(Near-Death Experince),小孩回忆等。法庆博士还提出心脏移植成功的例子,是人们给予死亡又有不同的解释。

死亡这话题在华人的世界里是比较避忌的话题,然而法庆博士却以“死亡”作为此次讲座的主题,而且很有次第的与观众们一一分析佛教对死亡的解释。法庆博士的演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讲解《佛教对死亡的解释》,第一,介绍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的起初阶段;第二,关于死亡;第三,中阴(一种介于死和来生之间的中间状态);第四,修行。

法庆博士在会上一连串的妙语如珠,使“死亡”这话题也变成不再是我们所避忌的话题。毕竟人生中有生必有死;无死何来生呢?也让各位观众对死亡有了另一番新的见解。

当天最后一场的英文讲座是由魏查理教授主讲“What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Buddhism?”,英文讲座于下午5.15结束。

随着中英文的最后一场讲座结束,第三届国际佛教大学所举办的【佛学研讨会】正式落幕。这次的研讨会可谓空前成功,无论是中文抑或是英文的讲座,同样吸引了上百人参与。尽管当天倾盆大雨,但也无阻出席者前来檀香寺参加研讨会。

IMG_1760.JPG
IMG_1763.JPG
IMG_1767.JPG
IMG_1770.JPG
IMG_1773.JPG
IMG_1775.JPG
IMG_1778.JPG
IMG_1782.JPG
IMG_1796.JPG
IMG_1805.JPG
IMG_1820.JPG
IMG_1827.JPG
IMG_1833.JPG
IMG_1840.JPG
IMG_1844.JPG
IMG_1849.JPG
IMG_1762.JPG
IMG_1764.JPG
IMG_1769.JPG
IMG_1771.JPG
IMG_1774.JPG
IMG_1777.JPG
IMG_1780.JPG
IMG_1785.JPG
IMG_1803.JPG
IMG_1807.JPG
IMG_1823.JPG
IMG_1829.JPG
IMG_1835.JPG
IMG_1841.JPG
IMG_1847.JPG
IMG_18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