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修解疑》佛七问答  唯悟法师

-A A +A
shi fu.jpg
笔录:文才;整理:真如法师

唯悟法师出家前是马来西亚品管之父;先后成立马来西亚檀香佛教福利会、檀香基金会、檀香佛学院、泰南国际佛教大学以及双溪大年公主城幼儿园、老人院、佛学课程、赠医施药中心等。
目前为槟城檀香寺和吉隆坡昙华苑住持以及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秘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佛法讲“无我”,那“谁”在往生?
答:许多外教有永恒不灭的灵魂思想,但佛教不以为然。佛灭几百年后,在中东地区曾出现一位叫那先比丘的出家人,当时有位国王名弥兰陀,他曾向那先比丘请教不少很好的问题,比丘也一一解答,其中一个便是问有关这问题(出自《那先比丘经》)。

他以腊烛为喻,对国王说:“点燃的腊烛将烧尽时,我们将它去点燃新的腊烛,而这新的腊烛之光与旧的腊烛之光是否一样?”国王答:“不是完全一样!”

那先比丘又问:“那新腊烛的光与旧腊烛的光是没有关联的吗?”王答“不是的!因有旧腊烛的火点燃新腊烛,所以才有这新的烛光。”

那先比丘就是用这比喻向国王说明:“意识的非一非异”(不是同一个,但也不是没有关系)。佛教不主张有永恒不变的灵魂在投生。

人如果还没了生死,死了将会继续转世投胎。临终时,其人的临终心念、生前习气和比较重的业力等,这些业力因缘将决定死者的业果。此时,就看它是那一类的业先成熟,善的业先成熟就会投生到善趣,恶的业先成熟便往生恶趣。去投胎的是“意识”,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就如那先比丘的“烛光譬喻”。拿一枝腊烛的燃烧来说吧!一个小时前燃烧的烛火,与一个小时后的同一枝烛火是不一样的,但它还是有相续关系。

人们会认为“我”是实有不变的。其实,无论从生理或心里上来说,它们都在转变。所以,我们十年前的生理状态,与十年后的生理现象都不同;我们小时侯的心理与长大后的思想,也有明显的改变,可是它们还是有关系。就好比一个人,小时侯跌伤,留下了疤痕,长大了疤痕依然存在。

佛教主张没有一个“我”,转世只是精神意识,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所以,往生去极乐世界,是精神意识的往生(意识的提升与净化)。

问:念佛、止静时有妄念或昏沉,是否可用观想阿弥陀佛的像来提起正念?
答:当然可以!念佛本就有很多种方法。以观想佛相的方法,称为“观想念佛”。在佛七中,我们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称为“持名念佛”,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的念佛法门而来。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自从我学习了念佛、打坐以后,妄念却比未修持之前更多,我的杂想、妄念应该因修持后而减少才对呀?”

其实,不是我们修持了以后妄念变多,而是我们的妄念,从无始以来都那么多,只是我们以前没有觉察到此心理现象罢了。

佛教以“猴子”譬喻众生心念,我们的心念如猴子般的活跃,总是不能安定。因此,别以为你没有念佛时就没有妄念,只是多到自己不知道,没有觉察妄念的生起,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念佛之后,才真的进步了。当然,杂想、妄念是长久来的习惯,我们也不可能一学会念佛之后,就能马上不生起妄念;除非我们过去世已经修持得很好,才有可能。

念佛有修止和修观(即修定与修慧)两方面。但修定之前,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先修“念”。【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即“对所缘之事,明白记忆而不令忘失之精神作用”。“念”是指我们当下的正念或觉察心,英文译为(awareness)mindfulness。

当你开始修持,静下来时,有杂念生起,心就要觉察它,清楚杂念的生起,以正念看着它(摄心),让它过去。如果你是修持念佛法门的,当杂念生起时,将它转为一句佛号。心安住于佛号中,以佛号为正念,久而久之,杂念、妄想就会逐渐减少,这是重要的方法。

在佛七里,敲地钟的法师以地钟领导大众,从缓慢的念佛开始,而逐渐加快速度,这是有它的用意。他就是要快到让你妄念不生起(绕佛、跑香也有此意义)。此外,念佛时要从心开始,出声的念,然后用耳朵听(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专注于一句佛号,以念佛守护六根,所谓的要念到一心不乱,就是用这种方法。

致于念佛时“昏沉”的对治:“昏沉”有很多原因引起,其中因素是没有充份休息。所以我们常强调,睡觉休息的时间要好好把握,否则用功时将成为严重干扰。

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祖师说,“睡觉时睡觉,吃饭时吃饭”。可是很多人却不如此,睡觉时胡思乱想,吃饭时心不在焉;好吃的就起贪念,不喜欢的就起嗔心。因此五观堂挂着的〈食存五观文〉第三条的观文,就是提醒大家“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念佛时要避免昏沉,首先要有充足休息,但有时昏沉不一定休息不够。如果念佛时昏沉,就要以动来修,例如大声念佛,以这方法驱走昏沉,但共修止静时就不可这样做,否则干扰他人,不过我们可以在内心持续的快速默念佛号,这种方法,有时会有效的。如昏沉严重的话,可用拜佛或绕佛时佛号念快(佛号念快,脚步自然会随快),昏沉就容易驱除。

止静念佛时,如觉得很累,除了可以起来拜佛外,也可继续的止静念佛,但眼睛稍微张开(约开三份之一),不东张西望的看着前方三尺半至四尺之间,以克服昏沉。

在共修时,大家要依照共修的方式进行,但在家里遇到昏沉的情形,就可大声念佛来对制。

问:佛教说众生平等,可是往生极乐世界为何还有九品等级之别?难到往生极乐世界也有特权和固打制的吗?
答:佛所说的众生平等,是指“一切众生都平等的具有佛性”。但不能说:“你现在就是佛”,如你这样的认为,那就错了。你还未成佛,不过你有佛性,会有成佛的一天,目前与佛还有很大距离。因此你现在不是佛,但可以立志要成佛。

“佛性平等”,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无长幼之分,以为自己与长辈辈份一样。这种不是“平等”的本义。

学佛者是有层次的不同,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者的品位高低,不是佛偏心封他们的,而是个人精进修来。这好比读书考试般,有些人用功读书考获九个A;有人平时不很用心读书,考试时,成绩刚好过关。这就是差别。

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需要一定的修行程度?当然需要!要什么程度?依据《阿弥陀经》所说:“要具备信、愿、行,三种往生的条件”。这就是说:一个修行者,他有没有“信”,有没有“愿”,有没有“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往生时心不颠倒?”有的话,就有修行的往生程度,否则就无法到达极乐世界。可见,往生任何人都没有特权,也没有所谓的“品位固打制”。就是说,佛不会限制多少人往生时是上品,多少是中品,多少是下品,佛只怕众生不成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