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依三宝的真义》  唯悟法师

-A A +A
shi fu.jpg
整理:郑丽芳

唯悟法师出家前是马来西亚品管之父;先后成立马来西亚檀香佛教福利会、檀香基金会、檀香佛学院、泰南国际佛教大学以及双溪大年公主城幼儿园、老人院、佛学课程、赠医施药中心等。
目前为槟城檀香寺和吉隆坡昙华苑住持以及马来西亚佛教僧伽总会秘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开始讲正信的佛教,师父都在说明民间信仰和学佛的分别。在厘清了这个观念之后,今天让我们进入学佛的正轨──归依三宝。

很多人都知道学佛要归依三宝,可是,什么是三宝,也许就不太清楚了!尤其是一向习惯到处拜拜的佛教徒,总会把自己身上穿戴的佛牌当成三宝。何谓三宝?三宝即佛、法、僧。


对今天远离佛陀时代的我们来说,佛宝就是端坐在供桌上的佛像,或是纸上所画的佛相。在远离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肉身佛陀经已成为历史人物,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佛像,现已转化成我们精神上的依归。那么是不是每一尊佛都是我们的归依对象呢?是的,每一尊佛都是我们的归依和学习的对象。因为每一尊佛都是那么的圆满无缺,所以我们归依他们。但在我们的娑婆世界,由于佛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发现和宣扬出来,所以我们特别的恭敬他。因此,一般也以他做为归依的主要对象。

释迦牟尼佛,这位释迦族中最有德行的人──牟尼,他在廿九岁那年毅然放下太子崇高的身份与地位,踏上离欲清静的修行路。可是在追随了两位导师修学之后,他发现依然找不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离开了老师。在独自苦修了六年后,他领会到唯有离苦、乐两边行中道,才有办法突破困境。明白这一点之后,他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法义,品尝到了解脱滋味。


自此,释迦牟尼佛的足迹走遍了印度恒河两岸,说了四十多年的教法,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直到八十岁他入灭为止。佛陀四十多年中的开示就是我们现在所归依的法宝。我们之所以要归依法宝,是因为透过佛所说的法去修行,我们也可以如佛一般得到究竟解脱。因此法宝是我们成佛成圣的方法道路,所以我们归依它。

一提到法宝,许多人就会很自然的想到三藏十二部。其实佛在世时,佛陀所说的法并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只是由当代的佛弟子以脑记、口诵流传下来(这也是当时其它宗教流传教义的方法),直到佛入灭后才有文字记载的经典。


僧团的组成在佛陀收五比丘为徒时就已存在。佛世时,佛陀的贤圣比丘也有为信众开示佛法者。虽然佛入灭时吩咐四众弟子要将佛法流传下去,这包括了在家男女二众弟子在内,可是出家众所肩负的责任却重于在家众,因此出家众也就成为了在家信众归依的对象。

归依三宝的意义
归依三宝后,我们至少要奉行行善弃恶的基本原则,可是这种行善弃恶的行为,并不能带我们究竟的解脱生死,最多只能带我们上三善道,离三恶道。因此我们要发出离的心愿修行,这是归依佛的另一层意义,以成佛为我们的终极目标。

要寻求解脱之道,就要修苦、集、灭、道四圣谛。苦:八苦,世间的果;集:造就世间八苦的因;灭:离苦得乐的出世间果;道:灭苦的方法,出世间的因──八正道。

四圣谛包含了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了解了这两种的因果关系,就可以掌握到佛教修行的纲领。从了解了世间的苦因苦果,而发起出离心,追求出世间的寂灭之乐。由于众生的根基各个不同,所以佛陀也就开示了种种不同的法门,让我们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去修。虽然说南传、汉传和藏传的传统不同,可是不管我们选修的是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还是打手印都不能离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而修。透过我们选修的法门,并以八正道来贯彻,才是真正归依了法宝!

在走这条八正道之路时我们会有很多的同伴,所以我们常常要瞻前顾后,及时给于力有所不逮者伸出双手以扶持。

四众弟子所组成的僧团,是以出家众为上首,这是由于出家众是全身投入的在修行,是“全职”的修行人;在家众由于有家庭要照顾,无法全副身心的去修行,所以就接受僧众的指导,归依僧,跟在出家众后面慢慢的修。

纵观上述,归依三宝可不是单凭“信”就可以成佛做祖,我们还要依着佛陀留下来的三藏十二部或依循出家师父的指导去实践八正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以爬山为比喻,上山的路就如我们的修行路,而山顶则是我们的目标。可是上山的路有很多条,条条山路都可通往山顶。这些不同的路就代表了不同的修行法门,所以爬山者要先看看自己的体力,即自己属于哪类根基,才好选择走哪一条路。

爬山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不会独自而行,出家众就自然成了我们的同伴。由于他们是属于专修的一群,所以往往在我们退心时,他们会在修行路上义无反顾的给于我们鼓励和再往前走的力量。因此,能够生活在僧团当中,或在一个僧团的领导下修行,就是一种福报,希望大家珍惜和爱护!